工作动态

育衡讲坛(讲座回顾) | 何为三星堆?

发布者:谷紫藤发布时间:2023-03-31浏览次数:213

329日晚,新学期的育衡讲坛在春风送暖时节迎来了线下开讲,80余位校内外的师生听众齐聚育衡楼三楼报告厅聆听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教授带来的题为“何为三星堆?”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坛由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喻世红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内容汇集了李明斌教授从考古现场带来的大量一手资料,从五个方面将三星堆文明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三星堆在哪里?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两岸,南距成都40千米,东距广汉市区7千米,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约50003000年间,是迄今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从地图上看,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宝墩遗址均匀分布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直线上;从考古发掘来看,三星堆文化上呈宝墩文化,下延续至十二桥文化、晚期巴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展现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提供了典型实证。

二.三星堆是怎样发现的?

三星堆遗址最初是1929年当地农民的一次偶然发现,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考古学家对三星堆进行过一些发掘工作,至1963年,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带队对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展开考古发掘,并推测该地一大片的遗址分布区极有可能是蜀国都邑,后来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冯教授的推断。此后对三星堆的各种考古发掘一直陆续开展,至今仍在进行中。

众所周知的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上图ab)就曾出土大量青铜器、象牙、金器等,惊艳了众人;对三星堆青观山台地遗址的复原研究更让人们相信其是三千年前的都城遗址。202010月起,三星堆重启发掘,对新发现6个祭祀坑进行了科学考古,通过搭建考古发掘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发掘舱环境调控系统”“工作视频记录系统”“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等全方位控制遗址环境变量,保护出土文物的安全,全程高精度记录发掘过程。

讲座过程中,李明斌教授饶有兴趣地说,考古就像做侦探,根据古人留下的遗存来推断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样貌,复原古人的生活场景。

三.三星堆里有什么?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以来已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还有数量庞大的象牙。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器型丰富,铸造技术高超精绝,风格雄奇壮美,主要为宗教礼仪用器,它们是古蜀人沟通现实社会与神话世界之间的桥梁,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充分反映了商时期蜀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在最新一轮考古发掘的3号祭祀坑中出土的大型青铜面具内还埋藏有大量的海贝,推测其在当时或许具有货币属性,是当时三星堆地区贸易繁荣的象征。

三星堆玉器也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尤以礼器的数量最多,它们与青铜器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大量玉石礼器的出土,反映出古蜀国已具有相当强盛的综合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宗教礼仪制度。

三星堆金器种类同样丰富,制作精到,功用特殊,在古蜀文明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多为权力之象征而运用在隆仪及祭典的重器,与北方地区仅以黄金作为装饰品,中原地区以铜为重的价值观念不同。金杖、金面罩、金面具等的文化形式较为接近西亚近东文明,推测商代中国西南地区与古代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之间已存在文化交流。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制陶技术为手制和轮制两种,其中日常生活用器数量最多,主要器形有食器、酒器、炊器、水器等。从出土器物的数量、品种和制陶技术来看,古蜀国的制陶业已经进入了相当发达的阶段。

四.三星堆和外界有怎样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器物与长江流域其他文化遗存及中原地区、北方的文化遗存乃至古埃及、古希腊等世界其他文化遗存的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关联和相似处,又在受到其他文化影响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良渚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玉琮在三星堆也有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罍和三星堆出土的器型也十分相像,源起中原的牙璋在三星堆及中国其他地区均有出土文物,三星堆出圈的青铜面具文物在其他文明中亦能找到类似的文化表现……三星堆出土文物体现出长江流域文明的交融及其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联系,这种文化现象也是早期人类文明互鉴的鲜活案例。

五.三星堆的未来?

新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利用多学科协同发掘与保护,具体开展内容有考古现场环境监测控制、考古现场应急保护与提取、文物保护状态跟踪监测、象牙文物保护研究、精巧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各项工作还在开展中,还有诸多的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发现、研究。

三星堆已入选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三星堆遗址也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已启动、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建成并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未来的三星堆也充满了更多不可预知的可能与惊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3号祭祀坑出土金面具) 

讲座的最后,李明斌教授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绵延超五千年。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的不仅只有三星堆。需要我们继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发掘,以唤醒更多的“三星堆”。

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喻世红对本期讲坛做了简要的总结。她首先感谢李馆长带来如此内容丰富和厚重的精彩讲座,通过李馆长带来的大量新鲜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内容,带我们领略了充满神秘感而又博大精深的三星堆文明;进而指出,从今天的讲座中我们也了解到三星堆文明不是一种割裂的文明,它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中原文明都有交融联系,更是整个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三星堆的了解能让大家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自信有一个更深刻的感受。

 

活动感想

学生A:

三千年前的历史,由今日之讲座缓缓呈现眼前,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仍等待着我们去继续揭晓。老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讲述富有内涵而风趣,收获很大。讲座中介绍的三星堆新的发掘过程让我不禁为现代化的考古技术感到赞叹!

学生B:

因为对三星堆的兴趣所致来参加了这次讲座,嘉宾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三星堆的细致深入的介绍,也感受到了老师作为考古人员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和对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

学生C:

通过讲座了解了很多深层次的三星堆的知识和研究实况,对于三星堆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了解到了考古的过程和艰苦,明白了文物出土与保护的不易,也从中更好地学习了相关历史知识。

学生D:

讲座拓展了我对三星堆认知,了解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地理方位、发展历史、文物情况、考古过程、历史意义等等,李馆长的讲解十分详细,通俗易懂,我受益匪浅。

学生E:

本次讲座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更加了解了三星堆的起源、发展、新的挖掘等,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三星堆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充满了文化自信!

 

供稿:杜越   审核:喻世红、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