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晚上,第二十一期“育衡讲坛”在育衡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郭亮教授,他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与大师”为主题,引领在场的六十余名师生作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西方绘画艺术之旅。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研究部的徐斌老师主持。
讲座从一幅《救世主》油画作品说起,该画据说为达芬奇所绘,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并最终以4.5亿美元成交,而梵高的《鸢尾花》《向日葵》《加歇医生像》等曾均以高价拍出。从高额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看出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认识及衡量,虽然说“艺术是无价的”,但从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当下评估来看,也体现出了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认同程度。
既然艺术品有如此高的价值,不免让人思考艺术的价值是谁赋予的?社会?人?历史?以此为议题,郭亮教授介绍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流派、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并通过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讲解,梳理了西方绘画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称的达·芬奇和拉斐尔(另一位是米开朗基罗),其绘画作品展现了那个伟大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希腊神话故事为蓝本的绘画作品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修道士画家的波提切利,在其画作《春》中极致展现了其作为画家和植物学家的双重身份,其所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作因融入了画家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展现出充满自信、高贵、美感与纯真的画作风格;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则表现出一种激昂的情绪,其画作的暗示含义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17世纪以后,西方的艺术大师们在其画作中开始注重对光影变化的表现,在这些画作背后可以感受到光影的流动感,以及绘画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艺复兴后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画派、新古典主义画派等绘画流派的出现与流变是西方艺术史的又一重要发展演变,代表画家如伦勃朗、安格尔等;19世纪以后涌现出的一批印象派画家,前印象派如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以一种瞬间的印象画作表现对自然场域的瞬间写实,而作为后印象主义画家的代表,塞尚、高更及梵高则更擅长用点彩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时至今日,无论西方的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具有代表性的超写实主义画作其超越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令人震撼惊叹!
(卢浮宫中展出的《蒙娜丽莎》)
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神话就是欧洲文化与艺术的根源。神话、自然科学、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思想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从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到古典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再到印象派及以后的艺术,也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艺术体系。艺术的美感在于表达、构建在理性殿堂上的感性的飞跃,无论是宗教艺术还是神话艺术,都基于人类对美感的呼吁,也是画家对艺术的表达和时代审美的表现。
讲座中,郭亮教授还多次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教学,如:波提切里《春》,绘画中描绘了一百五十余中的植物,通过辨识其中几种常见的植物,让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写实魅力。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图片来源于网络)
活动感想
学生A
美感的培养,艺术的熏陶,光学的知识,有趣的互动。老师的知识渊博,分享也独具匠心,一张张艺术画作让人大饱眼福。
学生B
一场很美的讲座,老师从古希腊罗马这两大西方古典美式的滥觞开始,带我们领略了绘画之美,艺术之美,创造之美,更重要的,理清了我一直混乱的艺术史知识,并且以现代艺术结尾,极其有意义。
学生C
本次讲座围绕西方绘画大家及历史展开了详实的介绍,老师的演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配图丰富,十分具有趣味性。
学生D
在这短短的两小时里,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记得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博物馆着火了,救猫还是救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从前我觉得应该救猫,现在我觉得应该救画。
学生E
内容非常丰富。系统地介绍了很多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内容和历史。其中,关于花卉的介绍、互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总体来说,学到了很多知识。
学生F
讲座印象最深的是冷军的作品,是超写实主义,特点是非常像摄影作品,但同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创作属性。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绘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