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100 | 红色印记:小票证背后的大历史——太行区复员米票

发布者:谷紫藤发布时间:2021-10-13浏览次数:1056

编者按

红色文化藏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品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特推出“档案100·红色印记”专题,通过展示馆藏珍贵的红色文化藏品,讲述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波澜壮阔和如磐初心。


在上海财经大学“枪杆子与钱袋子——馆藏红色票据专题展”中,展陈着各式各样的红色粮票,时间跨度涵盖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类别涵盖了借谷证、饭票、兑米票、领粮证等,它们为党的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事业等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物资保障,见证了党的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在这些红色粮票中,有一张票证因其历史背景特殊、名称特别、使用对象特定、发行时间短等因素,而特别的引人注意,它就是复员米票。

太行区复员米票100

该票证名称为“太行区复员米票”,单面印制,草绿色,票幅长10cm5.5cm,票面左侧为面值“壹百斤”,上加盖“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之印”篆体字印章,下方印有年份“民国三十五年度”;左侧为“说明”,共6条:

1.此票只准安家人员凭票向当地政府兑米,任何人不准使用。如系外区兑粮后可送交边府。

2.此票只准流行一次,仓库收到后逐级报上。

3.不准流通商号或民间。

4.不准买卖。

5.不挂失票,不准涂改。

6.此票是以新市斤为准。

票面四角印“壹百”。

此票之特殊即在“复员”二字,揭示的是1946年上半年解放区开展的复员整编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欢庆胜利,期待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顺应人民期望,与国民党政权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在系列谈判中,军事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之一,直至1946225日,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顾问马歇尔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达成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方案规定,在整编开始后的12个月终了时,全国陆军应缩编为108个师(每师不超过1.4万人),其中中共部队18个师,双方编余人员应全部复员。到18个月终了时,陆军总数为60个师,其中中共部队为10个师。在签字仪式上,周恩来庄严地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友邦保证:“凡我们签署的文件,特别要包含这次签定的基本方案,我都要使它百分之百的实现。”

1946225日,周恩来代表中共签署整军方案(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落实整军方案,中共中央对整编复员工作做了周详的部署。19463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的指示》,提出“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外完成。被精简人员武器,有计划的妥善的分配到农村生产中去。第一期完成后,取得经验,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428日,又发出《关于复员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指出:“复员是我党一个很大的群众工作,必须慎重处理。我军复员人员,经过革命战争锻炼,乃为光荣的革命战士,必须认识此点。除在政治上彻底解释清楚外,必须对复员人员妥为安置,各得其所。因此,各地应组织复员委员会等机关,认真办理,不得敷衍塞责。”对复员人员按照军龄长短等条件,明确规定以发放小米的形式给予“胜利产生补助金”,入伍一年以内发小米250斤、二年以内发小米350斤,三年以内发小米450斤,以此类推,至抗战初年入伍者为止。此外,还发放衣服、鞋子、毛巾等其他物质补助,对转业人员、伤残人员、有特殊困难人员等都规定了适当的安排和照顾措施。

1946年晋察冀边区复员证(图片源自网络)

在中共中央的系列指示下达前后,中共各大区都召开了复员整编工作会议,颁发复员条例,组织复员委员会,进行复员工作。如中原解放区将主力部队由原来的7个旅整编为6个旅;西北人民解放军裁减了10个团、12个营、67个连。晋察冀解放区复员整编力度最大,至19466月,军区总兵力减少10万多人,野战军更是锐减至16万余人。但由于国民党在政协协议签订后不但不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反而从多方面加紧破坏各项协议,并且在19466月底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挑起全面内战,因此整军方案没能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1946年冀中军区发布的“复员须知”(图片源自网络)

解放区的复员整编工作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顺应民心、为追求民主和平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让步;同时,也适应了由抗日战争转向解放战争、由抗日游击战争向正规运动战争转变的需要。通过复员整编,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机关冗员、裁减了大量非战斗人员,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解放区的财政负担。

复员米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开展复员整编工作的实物见证。其发放时间较短,从19462月至6月仅4个月左右;又因复员整编工作未及全面推开,发放数量不多,目前存世较少,因此较为珍贵。已发现的太行区复员米票共有50斤、100斤、200斤、500斤四种,其中50斤、500斤票面颜色为深蓝色,100斤、200斤票面颜色为草绿色。

  



太行区复员米票50斤、200斤、500斤(图片源自网络)

复员米票的发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的价值立场。大量复员人员由于得到了复员米票和其他物质的补助,得到各地政府的妥善安置,从而避免了复员中可能出现的生计无着问题,能够安心转业转产,归回正常生活,同时也保障了解放区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建设的顺利开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国民政府也在整军方案签订之后进行了相应的复员整编工作,但其整编过程充斥着内部斗争和派系倾轧,且政策保障不够到位,复员补助微薄。且随着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致使大量复员官兵流落社会,生活无着,甚至发生被裁军官利用以往的社会地位和活动能量,四下串联,要求给以适当安排,以至最后酿成中山陵“哭陵事件”,轰动了社会各界。

小票证记录着大历史。如今,这枚小小的太行区复员米票静静地陈列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中,为人们讲述着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前的那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透过这张米票,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上海财经大学“枪杆子与钱袋子——馆藏红色票据专题展”


(供稿:高冰冰    审核:喻世红   高冰冰)